——以“一法一条例”监督赋能乡村振兴
为让《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江苏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在基层真正落地见效,为乡村振兴工作筑牢法治基石、明确制度遵循,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管理效能持续提升、农村工作焕发新活力,泉山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法制工委和柳新镇人大主席团坚守法定职责,创新监督路径,凭借“调研+监督+落实”的闭环机制,推动“一法一条例”在乡土大地扎根结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添砖加瓦。
强产业引擎,夯实富民强村之基。柳新镇人大主席团紧扣“一法一条例”,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构建起坚实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头雁领航聚合力,激活集体经济源动力。持续开展村书记人大代表“头雁带飞”活动,通过盘活资源、创新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以“头雁”带动“群雁”腾飞,以“雁阵效应”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彰显人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与担当。二是严守耕地生命线,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优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与利用优先序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耕地撂荒。积极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着力减存量、遏增量、防反弹,严厉打击在耕地上非法取土行为。三是深挖禀赋育新业,打造产业升级增长极。立足本镇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转型。柳新镇天齐村推进徐州市“有点田”生态农场项目建设,打造“农业+研学+休闲”特色生态主题农场;结合地理优势引进徐矿100MW、华润25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利用现有养殖鱼塘建设光伏电站,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大幅提升单位面积土地经济价值。
兴生态之治,擦亮宜居宜业底色。依据“一法一条例”中关于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要求,柳新镇人大主席团通过调研梳理本镇乡村生态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督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生态河湖保护。一是攻坚环境整治,绘就乡村清洁画卷。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切实提升村庄内外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践行绿色发展,厚植持续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注重土壤净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强化秸秆禁烧工作,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质量与综合利用率;持续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改造,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标。三是加强生态修复,构建人与自然共生格局。强化水土保持工作措施,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将柳新打造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铸文化之魂,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力量。柳新镇人大主席团结合“一法一条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理论宣传阵地作用,统筹推进文明创建、文明实践和文明培育,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一是创新公益载体,汇聚向善向好力量。柳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公益银行”活动,志愿者可将服务时长折算为积分存入“服务存折”,随时兑换实用生活用品,让每一份付出都能收获温暖回馈。通过“组织分配+主动加入”的双轨模式,既彰显组织的全局引领力,又激发个人的创造活力,同时以细致的活动记录为基础,定期评选“最美志愿者”,让温暖持续传递、公益蔚然成风。二是建强宣讲队伍,筑牢思想引领高地。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吸纳30余名宣讲员,组建“一十百千万”宣讲志愿服务队伍,全年开展宣讲300余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走进寻常村民家,将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三是丰富实践活动,涵养文明淳朴乡风。开展“书记说亲”、大集招聘等活动,为乡村就业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创建文明村、选树道德模范等多样形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文明之花在柳新大地持续绽放。
展望未来,柳新镇人大主席团将始终紧扣“一法一条例”要求,不断强化监督刚性,促使人大监督与政府落实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全力打造“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让法律条文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谱写新时代柳新建设新篇章贡献坚实的人大力量。
(柳新镇人大主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