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泉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陆文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近年来,徐州市泉山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及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旨在搭建和丰富代表履职载体,拓宽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平台,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泉山区为例,谈谈基层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的工作实践
泉山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民呼我应”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创建了一批全过程人民民主示范实践中心(站),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代表工作平台,培树了一批街道、社区人大工作特色品牌,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特色的实践活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建议、出实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一)高站位谋划,让实践基地更接地气。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确立了“全面覆盖、设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活动经常、注重实效”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专班专抓工作,实行“周碰头、月调研、季评估、年总结”,集中力量谋划和推进实践基地建设。按照“成熟一个、挂牌一个、打造一个”的思路,选取首批12个具备成熟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的代表实践基地授予牌子。充分发挥12个实践基地辐射带动作用,紧扣主题、找准切口开展实践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实践基地建设。
(二)高标准推进,让实践基地更聚民智。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引导实践基地围绕“五个民主”环节开展活动,更好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让代表身份亮出来。全区262名代表全部在实践基地公开亮出身份、亮出职责、亮出承诺,线上开通“有事找代表”模块,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晾晒”;让专项监督融进来。区人大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实践基地,开展联系选民、监督调研、视察等工作,使监督更能反映群众的意志,及时推动问题的解决;让履职尽责担起来。组织代表开展“牢记嘱托、勤勉尽责”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泉’心向党、履职为民”党建品牌,组织代表进社区、进企业,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使代表联系群众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三)高效能运行,让实践基地更惠民生。区人大常委会鼓励人大各街道工委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在民意收集处理、参与立法监督、主题活动、督政议事、民生实事等方面的功能运用,实现“一街一特” “一站一品”,涌现出“奎声应民声”人大工作品牌、“五民五道”工作机制、“人大代表诉源治理工作室”等一系列实践基地制度化规范化运作的创新经验。各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群众微心愿、代表帮实现”活动,精准高效地推动解决了社区加装电梯、下水管网改造、噪声扰民、停车难、安装梯控等一批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一个个实践站,架起一座座“连心桥”,使代表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形成了“群众常来、代表常在、实事常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的工作体会
泉山区人大常委会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从面上铺开,到现在的遍地开花、亮点纷呈,是一个真抓实干、层层递进的过程,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回顾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这一阶段性工作历程,主要有三点体会比较深。
一是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的根本保证。实践基地建设做得比较好、比较扎实的街道,最重要经验就是街道党工委始终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党工委主要领导善于运用人大制度,善于发挥人大制度优势。比如,在站点布设、建议办理和督促问题解决等方面,党工委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统筹规划、协调落实,给这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这种由党委负责统一协调的工作体系,是实践基地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行使职权的组织基础。
二是不忘初心使命是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的动力源泉。实践基地的工作无时不与人民利益相关、无刻不与群众需求相联、无事不与社会治理相系。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代表履职环境同样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创新代表联系群众方式,丰富代表联系群众内涵,代表工作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实践基地的设立初衷就是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度契合的,必须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在观念上、工作上、制度上等方面深入检视问题,切实加以改进,才能将这项工作越做越实。
三是充分发挥功能作用是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一些实践基地的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其主要经验是:在任务目标上,立足现有条件,重视发挥各级主观能动性,重视加强制度的配套建设,特别是重视对充分发挥作用的研究和落实;在站点布设上,不另起炉灶,而是尽可能衔接优化,巩固完善,实现资源共享;在功能定位上,准确厘清职责边界,明确实践基地是工作平台而不是工作部门。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发挥功能作用这个基本价值取向,实践基地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的工作思考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是最贴近群众的窗口,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泉山区在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重视程度和认识的深度不同,有的只是面上推进,工作没有亮点;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上存在短板弱项;在成果运用上还不够充分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区人大常委会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和省市区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探索打造“五大平台”、构建“四个机制、一个窗口”,不断深化“民呼我应”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实践、宣传、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泉山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把实践基地打造成民意表达平台,构建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工作新机制。依托实践基地,积极配合上级人大在立法项目征集、草案起草、法规审议、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和群众意见建议。党中央和国家机关出台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政策,走进实践基地通过座谈、论证、听证等方式,问需于民、问策于民、问效于民。建立常态化民情民意征集制度,打造一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直通车”,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多反映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多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提交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建议,为党委决策部署发挥人大的作用。
二是把实践基地打造成民主协商平台,构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新机制。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探索创新“民情日记”走访协商、代表“三问”调查,从“小区议事厅”到“板凳民主”、从线下“座谈会”到线上“议事群”等多种协商形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街道、社区协商平台。深化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和开发区议事代表会制度,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精选议政(事)主题、规范议政(事)程序、强化结果落实、回应群众关切。积极推进人大协商,更加灵活地把监督、调研、代表活动贯通到实践基地,围绕党委中心工作,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协商计划、明确协商议题、确定协商人员、定期开展协商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扩大人大行使职权过程中群众有序参与程度,提高人大履职实效性。
三是把实践基地打造成“民呼我应”平台,构建服务群众工作新机制。充分整合实践基地资源,在提升“建”的质量、体现“专”的水平上下更大功夫,将代表所长、人大所能与群众所需精准对接起来,开通为民服务“专”渠道,个性化破题、特色化实践,完善群众意见分级分类处理反馈制度,更有效地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聚力聚焦监督领域,精选主题、深耕精作,通过具有鲜明特色的代表主题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做到问题反映有着落、专业领域代表来解答,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秉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化联动协作,形成履职合力,加强实践基地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做到问题共解、工作共推,真正将实践基地用好、用出彩。
四是把基层实践基地打造成代表履职平台,构建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新机制。坚持以高质量的党建为引领,实现组织形态创新,推进特色化履职活动。探索兼具政治性、时代性、灵活性的“党小组+实践基地’”新模式,以若干代表中的党员组成党小组的形式成立一批专家型、攻坚型、枢纽型专业小组,特别是在助力党委、政府攻坚行动、重点疑难复杂问题解决中,发挥 “党小组+实践基地’”作用、释放 “1+1>2”效应。深化代表工作传承,保持优良传统,延续特色品牌,加快推进“数字人大”建设,顺应新时代改革要求,推进履职活动的网络拓展和履职平台的移动延伸,更好促进线上线下良性互动,让创新引擎持续赋能,做到联系群众时刻在线、服务群众永不断线。
五是把实践基地打造成教育宣传平台,建设展示民主政治生动实践新窗口。深入宣传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等,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基层走深走实。通过打造宣传阵地、开设“人大微讲堂”、组织研修交流活动,加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创新经验。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用生动鲜活、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基层民主故事、人大工作故事和代表履职故事、实践基地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全面展现全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实践新探索新成效。